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指在走向現代國家以及現代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國家治理所發生的相應轉型和演進。其中包括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而言之,它往往意味著國家治理結構的分化,治理功能的專業化,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治理規則的全國性適用,以及政治整合性的提高。最終體現為治理有效性的提高和治理合法性的提升。
歷時兩年多的建設與試運行,醫保信息平臺在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域上線,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已全面建成。這意味著我國醫保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一、醫保治理結構的分化與醫保信息化建設相互促進
結構的分化是指劃分新的行政職能并創制專業化的結構來執行這些職能。
醫保治理結構的細化催生了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的建立。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原來分散于人社、衛計和民政部門的醫療保障職能被集中起來,由于職能分散而導致的保障公平性不足且效率低下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轉。但此時作為醫保局履職核心的數據信息卻仍處于高度分散,且難以對接的狀態。于是2019年醫保局1號文就是《關于醫療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醫保發〔2019〕1號),《意見》從推進醫保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提出: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全面開展全國一體化醫療保險信息平臺建設。提出了規范高效“大經辦”、便捷可及“大服務”、智能精準“大治理”、融合共享“大協作”,在線可用“大數據”、安全可靠“大支撐”六大建設目標。從這六大目標中,我們不難發現關于現代化治理的一些關鍵詞:統一、精準、協作、開放。
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建設也進一步促進了醫保治理結構的分化。目前醫保信息平臺包括公共服務、經辦管理、智能監管、宏觀決策4類應用14個子系統。這四類系統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即互相約束,又互為支撐。平臺建設的細化也將促使結構的分化和治理功能的專業化。
二、醫保信息化建設是促進醫保治理專業化的核心要素
醫保治理的專業化包括專業的政策理念、技術手段和人才隊伍。醫保信息化建設為醫保治理的專業化帶來了多維度的支持。
首先,專業化政策理念的發展。醫保專業的治理理念應該具有統籌性、科學性、預見性。回溯建國后我國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醫保治理中曾經出現制度碎片化造成政策壁壘問題,增加了勞動力流動的成本,成為阻礙我國醫保治理邁向現代化的絆腳石。隨著對這些問題理解的深入,醫保政策理念也向著更專業化的路徑發展。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就提出了,高起點推進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建立全國統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實現全國醫療保障信息互聯互通,加強數據有序共享。《意見》充分體現了專業化醫保政策理念的發展。
其次,技術進步是治理專業化發展的基礎。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建設本身就是技術專業化的巨大進步的體現。它將匯集全國規模內的標準化健康數據信息,能有效應對醫療市場上的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市場失靈問題,能更好的發揮以醫保的管理職能,也將使得醫療供方的發展進入有序競爭的車道,最終使得參保者獲益。
從醫保部門的角度看,(1)保險議價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因為集中了更大規模的醫療招采信息與資源;(2)購買行為將更加精準且具有指導性,進一步增加醫保對于醫藥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3)外部監督機制將更加強有力,進一步提高醫保基金安全性;(4)內部約束機制增強,這也將促進醫保部門的內部自我革新;(5)風險預警能力增強,數據的整合為更精準的指標體系與測算模型提供了基礎,為風險預警提供數據支撐。
從醫療市場供方的角度看:(1)約束機制更加規范,意味醫療服務供方面臨的激勵機制更加清晰合理;(2)競爭環境更加公平有序,意味著醫療市場中的不當競爭的利益鏈條將被受到限制;(3)服務效率進一步提高;將有利于不同醫療產品和服務供方基于各自的比較優勢提供差異化的優勢產品與服務;(4)醫療費用得到合理控制,在理想狀況下,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這更意味著參保人(1)報銷結算特別是異地結算更加便捷;(2)醫療服務遞送更加流暢;(3)醫保轉移接續更加公平;(4)醫療支出控制更加有效。
再次,醫保信息化建設促進了醫保經辦管理隊伍專業化建設。其一,通過培訓賦能。標準化是統一的信息化平臺的現行規則,而統一的標準是需要規范的培訓來完成;其二,全國醫保信息化平臺的建成及其功能的設置也會影響各地經辦管理隊伍的人員配置;其三,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增加專業化程度,標準化的信息化體系建設為服務購買提供了基礎。購買的專業服務是多方面的,包括數據庫建設、數據運維、也可以是數據精算,還可以是第三方監督等方面。
綜上,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對醫保“智治”的專業化意義重大。
三、醫保信息化建設為醫保治理主體的多元協同提供助力
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是指相對于傳統單一的治理主體政府模式而言,由多個主體共同或者分工參與治理的模式。多元主體協同為治理提供了更多的資源,但各主體間的協作規則的確立是其中的難點。
醫保治理主體間的第一重關系是中央與各級政府間的關系。這涉及到是醫保基金的風險調劑與轉移接續的重要問題。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化為風險調劑因子的確定測算提供了客觀的數據依據。
醫保治理主體間的第二重關系是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專業壁壘造成了醫療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這可能造成市場機制失靈與政策決策失效。如上文所屬,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的落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多重助力。其一,增加醫療市場的信息公開程度,例如藥品與醫療器械招采子系統為降低醫療產品價格提供了平臺;其二,通過聲譽機制對市場主體進行約束,例如,信用評價管理子體系的建立既能減少信息不對稱,也能增強對醫療供方的約束。其三,提高需方代理人的專業程度破解專業壁壘。例如,支付方式管理子系統、醫療服務價格管理子系統都是這一思路。
醫保治理主體間的第三重關系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醫療保障是基本的民生問題,涉及到極大范圍極高頻率的活動。吸納多方資源來參與協作治理能有效提高治理能力。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的落地為合作提供了契機。在一些子系統應用的領域可以購買專業服務,例如,數據服務行業、保險精算服務,決策咨詢、甚至保險經辦服務;在一些領域在可以與行業協會協商制定行業標準,例如醫療產品與服務行業;在另一些領域還可以吸納一些志愿力量,例如第三方監督。標準化的醫保信息平臺為靈活地吸納多方治理資源,形成有彈性的協作規則提供了基礎。
四、全國統一的信息化平臺形成了醫保治理的全國適用性治理規則
統一規范的治理規則是現代國家治理的核心特征。具有全國適用性的規則的建立能減少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效率。
標準化是建立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化平臺的基礎。“統一規劃、統一分類、統一編碼、統一維護、統一發布、統一管理”是醫保信息化平臺建設的要求。標準化的醫保編碼形成了醫保信息交換的“普通話”,形成了自上而下,規范統一的信息業務編碼體系。
醫療保障信息化建設標準規范體系包括了總體標準、技術標準和業務標準3類12項規范體系。規范體系全面統一、清晰準確、權威適用。
這種統一的標準,體現了現代化頂層設計的理念和政府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決心和力度。打破了各地各部門的信息壟斷,有利于降低由于壟斷造成的信息不兼容和管理資源的浪費與管理過程的重復,是現代化治理規則的具體體現。
五、醫保信息化建設促進了醫保治理體系整合
近年來,國家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整合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保治理體系整合也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讓碎片化的醫療體制走向整合,讓弱勢群體在醫保體系中獲得公平社會權利,這個課題卻并未完結。
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對這一課題的研究起到了推進作用,信息的整合能促成醫保基金的合理調劑與轉移,有利于解決因為人口流動而造成的貧富地區醫保待遇差距進一步擴大的問題,促進城鄉間、地區間的資源的合理配置。
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化平臺的建設,通過對于醫保治理體系在治理結構集中、治理功能專業化、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治理規則的全國性適用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促使醫保向現代化的治理體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必將轉化為醫保治理有效性的提高和治理合法性的提高。
(來源:中國醫療保險)